工作/爱好使然,包括网管级路由器、ros软路由等路由器都有较深入的接触。
但是任何技术/产品,在军用-商用-民用之间,都存在着不可逾越的「鸿沟」。
下文主要聊一聊民用级的路由设备。
家中的路由器先后更换过10部+。
标准上从802.11g,经过802.11n,至今802.11ac。
功能上从实现无线,到5g频段,到具备初级nas服务。
第一部无线路由器是2003年购置,d-link。
具体型号已经忘记,但清晰记得是802.11g标准,理论极限传输速率只有54mbit/s。
十几年前,即便是家用(有线)路由也就是百兆,甚至十兆的层级。802.11g并没有「无线」而体现出过多的瓶颈。只是「稳定性」太差,掉线率很高。
但是。这种新颖的连接「形式」让人倍感美好。
第一次在马桶上用笔记本上网,行为本身已经大于实际意义。这是如今我在楼下的车库里「搞科研」可以直接用笔记本连接家中外网网关的前身。
而第一次感受掌上pda设备连接wlan的体验,并不是用手机。因为当时的手机大多还都不具备wlan模块。
而是sonypsp游戏机……
用今天的眼光回望,其吞吐量、表现力、乃至交互实属「不堪」。
但在彼时,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躺在被窝里、手持psp刷论坛。是今天瘫卧在沙发上通过wi-fi玩手机的雏形。
2011年,购置了一部磊科nw755。
标准升级至802.11n,这是家用无线路由器比较有代表性的「里程碑」。
首先、它支持了干扰更少,信道更宽的5g频段。
随之的问题是终端设备滞后,可以支持5g的终端并不多。包括时年的主力电话iphone 4都不支持。
个人第一部可以支持「5g连接」的设备是ipad2。
另外一个功能,可外接存储设备。甚至可以「绑定」迅雷账号,支持离线/高速下载。
这是今天「远程下载」、路由器提供初级nas服务的最初形式。
上述三种「雏形」走向「成熟」的过程,基本上就代表了近10年路由器的发展历程。
如今的路由器主流标准已经是802.11ac,甚至mu-mimo多通道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。但是在本质上,并没有「质变」。
而民用路由器也必将逐渐消失、成为历史。
路由、wi-fi覆盖将成为一项「基础」功能集成于功能更强大、交互更便捷的智能设备中。
譬如天猫精灵、ai音箱……或者xx机顶盒神马神马的……在科技爆发的现今社会,这很快就能实现。
2014年,小米推出r1d,一直使用小米这个系列,从r1d一路用到r3d。
现役路由器自然是r3d,也就是小米路由器pro/hd。
由于「种种原因」购买了三部。
作为家用,其各项功能完备,参数、性能、品质乃至性价比都称得上优秀。
附小米官方链接:
其他各电商平台也都在售。可根据实际优惠/满减等因素选择购买。
这一代小米路由器分为两个版本,hd&pro。
两者在功能、价格、配置上存在着不小的差异。曾拆解对比后撰文,详情可移步查阅。
《¥800差价,拆解对比小米路由器pro&hd差在哪!?》
发售之初,hd版只有1tb。如今增加了2tb版本,售价¥1699。
至于增容1tb加价¥400这个事,见仁见智吧。要知道,ipx增加128g要多花¥1300呢!(当然,这无可比性)
如果觉得2tb版本售价不合理,或者2tb仍然不能满足需求,可购买1tb版本后自行更换硬盘。
稍有动手能力的话、难度不大。
注意,pro版本不具备加装条件,至少实现难度非常非常大。
个人是将1tb硬盘更换为4tb。
并且将过程及需要注意的部分记录了下来,撰文发帖。可供参考。
《小米路由器hd更换4tb硬盘》
关于r3d的各项使用体验/测试,以上两贴以很简练的图文体现的七七八八。这里不再赘述。
接下来结合目前家中网络构架情况,聊聊多个路由器的意义。
129㎡,并不算大。
标准的「h型」户型,最南边的卧室在关门后的wi-fi信号质量较差。
尝试有线/无线,各种连接/中继方式,力图家中「无死角覆盖」。最后,总结出比较折中的方式是使用wi-fi信号扩大器来ap扩展。
卧室的网络使用场景,无非被窝里玩手机。这对网络环境质量的要求并不高,一支信号扩大器已然可以满足吞吐。
而客厅书房加装(有线)中继是否有必要,要一分为二的讲。
一方面,是为什么执拗「有线环境」,
另一方面,是有线集联交换机即可,为什么要用路由器?
关于「有线环境」:
除了手机、平板、笔记本这些使用wlan的移动设备以外,有一部分设备个人力图都使用有线连接。
因为这部分设备的某些工作任务,无线环境无法满足。
譬如客厅采用有线网络环境的设备有:电视、ps4、xbox。
电视在调取nas或dlna设备中的影音资源时,如果播放素质「一般」资源,802.11ac无线尚且能够满足。
但如果是4k/uhd资源。802.11ac就会显得异常吃力。
ps4/xbox搭载的都是802.11n标准的无线网卡,单方面拉低了无线速率。
如今的游戏体量已经是动辄50gb的量级,802.11n面对这样的任务同样吃力。
且、这些「吃力」的任务以无线连接进行时,都会耗尽wi-fi资源。届时所有wlan设备都会异常卡顿。
书房3部pc,1部nas。相互之间的数据交换,更是远远大于客厅设备水准。
归结起来,无线网络、无线环境虽然发展迅猛,但还不能从容应对目前所有的「数据交换」场景。
眼下很多情况,仍然需要有线环境补充。
关于「交换机or路由器」
除网管交换机,一般路由器除了具备交换机的集线功能外,还能提供更多的功能。可实现更多的网络环境要求。
首先,每多一个路由器就多了一个ap,延展网络信号。
其次,每多一个路由器就是多了一个节点(网关)。可以从容实现环形网络+树形网络。在安全性、管理性上,意义重大。
搭载硬盘的路由器,都能实现一些基础的nas功能,每多一台这样的路由器就是多了一部nas服务器。「常规」共享资源放置在客厅的路由器中,没有权限,方便访客访问。一些「敏感」、「私隐」资源放置在其他路由器或nas服务器,有完备的访问权限。
通过增加硬件的方式合理平衡「安全vs便捷」的悖论。
多个路由器,多个网关。还可以实现多wan口汇聚。
目前大部分城市已经达到100m光纤入户。这样的速率理论上并不低,基本可以满足大部分家庭需求。
但,作为「死肥宅」,对于外网速率的追求,是永无止境的……
个人终极追求是多条外网线路接入。电信+联通,汇聚负载、策略路由。多个路由器(网关)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。
无奈的是……所在小区目前线路资源紧张,联通规定一个地址(一户)只能安装一条线路。
而在北方相对「弱势」的电信还没能完成本小区的光纤改造……
据悉、明年初可改造竣工。届时、即可实现100m联通+100m电信!目前,只能耐心等待。
实际上,无论是多条外网线路汇聚需要的多wan口,还是可实现树形网络的vlan,在商用路由器上早已是常见的功能。
但一如先前所述,「军用-商用-民用」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。
商用路由器的体积与功耗尚且可以解决,但散热条件及噪音都是家庭环境无法平衡的「痛点」。
只能在家用设备的大前提下,力图达到商用效果。当然,这就需要(多)花一些钱,(多)动一些脑。
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