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:4月20日,《中国新闻出版报》以“中国印刷城:苍南模式崛起的奥秘”为题,在第6版刊发长篇报道,盛赞我县立足实际,排除障碍,使印刷业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,实现全面快速增长,创造了温州印刷的神话。本报今天全文刊发该报道,以鼓舞士气,乘势而上,进一步推动我县印刷业的发展。 作为我国首家印刷工业园区,中国印刷城的崛起像谜一样一直吸引着业内外人士的眼球。因为在建设印刷工业园区之前,苍南印刷业的实际情况和口碑是很糟糕的。主要有五大障碍:一是企业规模小。苍南印刷业起步于家庭工业,许多印企开办在自家居住的民房中,设备陈旧、条件差、管理水平低、资金缺乏,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低起点的劣势。二是企业分布散。苍南的印刷企业往往随家而设,分布十分散乱,造成职能部门监管难,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。三是产品档次低。大部分企业原始投入小,小本生产,急功近利,只要有钱赚的项目,大家一哄而上,造成了低水平的重复;而且生产装备技术落后,工艺水平差,新产品开发能力弱,产品档次普遍较低。四是结构不合理。在投资结构上,印前、印中、印后没有成比例,印前、印后配备十分滞后,印刷设备雷同;在产品结构上,以酒类包装印刷为主,印品较单一。五是人员素质低。许多印刷从业人员来自农村,素质较低,小农意识较重,对印刷业缺乏长期经营的信心,守法经营意识淡薄,企业创新能力严重不足,从而引发了恶性竞争、不良循环。如今,号称“中国印刷城”的苍南印刷工业园区,已经成为一个响亮的名字,在印刷业界有口皆碑;已经成为一个知名品牌,成为地方的支柱产业。更为重要的是,由他们所创造的苍南模式,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同行摩肩接踵而至,意欲探询其中的奥秘。 做法:建设特色印刷工业园区 众所周知,苍南印刷业一度成为全国的反面典型,为彻底解决存在的深层次问题,在印刷业专项整治过程中,温州市新闻出版局与苍南县提出建设特色印刷工业园区的战略设想,并先后在印刷重点镇创建了包装印刷示范工业园区、龙港小包装印刷工业园区、钱库塑膜软包装工业园区、金乡商标印刷及材料工业园区等7个工业园区,他们的主要做法是:
政策引导,利益驱动。1998年,苍南县出台了《苍南县示范工业园区投资若干政策》,1999年,制定了《关于加快工业集中布局的若干意见》,进一步明确了鼓励工业集中布局的政策措施。由于企业原所在地乡镇基于税收等利益考虑,总要千方百计留住企业,使企业由小乡镇向特色工业园区迁移阻力很大,针对这种情况,他们实行税收分享政策,规定企业跨乡镇向工业园区集聚时,其隶属关系、产值统计、税收收入、管理费交纳等全部由企业原所在地乡镇管理,从而为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都能顺利进入特色园区扫清了障碍。2000年又出台了《关于企业改变用地用途的规定》和《关于土地出让金收缴分成办法》,规定对迁入园区扩大再生产的企业,原厂房改变功能后土地增值部分根据投资规模,大部分予以返回,支持企业上规模、上水平。
科学规划,优质服务。为保证工业园区建设的科学性、合理性和可行性,他们委托上海同济大学等设计单位对工业园区进行总体规划,使工业园区建设按规划和标准,有重点、分步骤地实施,并确定了各个园区规划的综合功能,形成了各有侧重、相对独立的产业格局和相互结合、相互配套、相互补充、功能齐全的总体布局。在规划实施思路上,坚持动一块、成一块,不搞“散”、“小”和滥铺摊子。在园区建设过程中,他们处处为企业着想,寓服务于管理之中,在项目审批、选址、总平会审、可行性论证、环评、征地、工程施工许可证等方面,既按建设程序办事,又简化办事手续,为入园企业提供了一条龙综合服务。
坚持标准,扶优扶强。为防止把园区建设搞成企业的简单搬迁,浪费资金与土地,低档次重复建设,一开始他们就严把入园企业关,把“基建投资500万元以上、单个项目用地规模10亩以上”、“技术设备属同年代国内外先进水平且无污染项目”作为基本条件,筛选了一批有一定投资实力、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较好,行业对口而且急需用地的企业入区。环境的优化带动了企业的飞速发展,大部分企业的搬迁过程实质上是一次全面技改的过程。他们纷纷购置了新设备,引进了新技术,促进了产业层次的提升。也涌现了一批如新雅、曙光、富康等已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上规模、上档次、上水平的龙头骨干企业。
市场运作,创新机制。在园区的建设过程中,他们从思想观念上突破了旧的工业园区狭隘的思维方式的限制,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现代工业建设的先导,借鉴经营城市做法,树立经营园区理念,实行园区建设市场化运作。一种是采取政府与企业相结合的管理开发模式,专门成立工业园区建设投资开发公司,规划、招商、政策、项目安排、基础设施配套等由开发公司操作为主,通过银行贷一些、政府补一些、企业自筹一部分等多种方式筹集建设资金,并首创厂房按揭贷款,入园区企业只需交纳50%资金,其余部分由银行办理五年期的按揭贷款。这一做法,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入园企业融资难的问题,也使企业有能力购置设备,进行技改升级。另一种是吸引大企业大集团来投资,把整个园区作为一个项目来运作,由企业统一进行园区配套和厂房建设,实行成片开发。此外,他们积极探索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,解决园区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征地难的问题,通过企业优先招用土地被征的农民就业、企业与村集体联建标准厂房及园区配套服务设施等办法,妥善安排失地农民就业和壮大村集体经济。 成效:推动印刷行业高速增长 如今,中国印刷城已经成为了温州的一张“名片”,其在短时间内的迅速崛起创造了温州印刷的神话,让人们再一次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温州、投向了苍南。因为他们通过建设特色印刷工业园区,不仅迅速扭转了温州印刷散滥的状况,树立了良好的行业形象,更为重要的是,从此温州的印刷业旧貌换新颜,实现了全面的高速增长。
提升了印刷产业层次,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。许多中小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进入园区,原有的“低、小、散、乱”的状况明显得到改善。大量的入园企业不仅在设备更新等方面步伐加快,同时也使特色优势产业在产品档次、技术含量和创新能力、企业管理水平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。而且,通过印刷工业园区建设,有效地整合了全县印刷资源,促进了印刷企业间的分工与合作,特色行业的集聚效应日益显现,实力明显增强,形象显著改善。
有效解决了监管难问题,行业秩序明显好转。在印刷业专项整治中,他们采取“提高门槛淘汰一批、联合兼并压缩一批、扶优扶强壮大一批”的办法,把全县原来1418家印刷企业压缩为824家,分类引导进入印刷工业园区生产,实现了行业的合理布局、集中管理,过去印刷企业点多面广,管理部门难免顾此失彼,如今派出几人便可管住一大片,使管理部门大大节约了管理成本,提高了监管效能。而且由于印刷业实行了集中分布,更有利相互间监督,共同抵制非法印刷行为,促进了整个印刷业秩序的好转。
推动企业完善内部管理,经营水平明显提高。迁入工业园区的企业在硬件方面得以明显改善的同时,不断催化观念创新、管理创新、体制创新,从家庭式管理逐渐向现代管理模式过渡,办公实现自动化,逐步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,打破血缘关系,大胆使用人才,改变销售方式,实现直销,减少中间环节,降低成本,利用因特网等现代化手段实现虚拟商务,大大减少费用。实行多元化分配制,生产工人进行按件计配,营销人员按月度贷款回笼金额计算工资,管理人员实行岗位工资加年终奖金,股东按股份分红,谁投资谁受益,充分发挥智者能人的聪明才智和职工的潜能。许多企业纷纷引进现代化科学管理方式,正逐步成长为生产专业化、设备先进、产品市场占有率高、产业链长、地方特色明显的小型巨人企业。
发挥强势行业辐射功能,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。工业园区建设不仅提升了苍南县印刷业的层次和水平,而且促进了我县人口、资金、产业等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资源的优化配置,提升了苍南县工业化水平,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、房地产开发和第三产业发展,提高了城市品位,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,推进了苍南的城市化进程。
相关链接:中国印刷城位于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,全县共有7个特色印刷工业园区,规划总用地面积11315亩,现已建成1018亩,正在规划建设的有854亩。拥有印刷企业965家,其中出版物印刷企业76家,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企业540家,其他印刷品印刷企业312家,制版企业37家,同时,全世界共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纸张、油墨等印刷原材料企业在苍南设有办事处或直销点,苍南逐步形成了一支数以万计的供销大军,业务范围遍及全国各地,现已基本构筑了系列印刷、辅助材料供应与销售网络相配套的专业化分工、高效协作、高度统一的“大印刷”生产体系。2005年全县印刷总产值80亿元,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2%。其中印刷工业园区总产值达60亿元,占全县印刷总产值的近四分之三。
信息来源: 苍南新闻网